栀子

搬到这个郊外的小区,颇有些不便。大一些的日杂用品,要乘二十几分钟的车到松江,或三十来分钟到莘庄去买。不过还是喜欢这个地方。

除了先前说到的白鹭低飞蛙声蝉鸣,还有满园的栀子花开。小时候在家里,临近夏天的时候,几乎每天都会在书包肩带处别上一朵栀子花,和同伴欢洒一路的清香。

南朝萧纲在《咏栀子花》里用到的那个词正好:素华,即便是花开正好的姣美,栀子也是素雅的华净。大约是这种素华正符合古人心里那种冰心玉壶的情怀,所以栀子花,总被栽种在庭院。

晚唐的张祜,大约在现在的江西上饶一带的时候,写了首《信州水亭》:南檐架短廊,沙路白茫茫。尽日不归处,一庭栀子香。大约是诗人漂泊在外,想到家里,栀子花开满一庭的香。

差不多同时代的王建,在《雨过山村》里写:雨里鸡鸣一两家,竹溪村路板桥斜。妇姑相唤浴蚕去,闲看中庭栀子花。这位代宗朝的进士,一生沉沦下僚,但诗作里,不管是宫词军旅还是平民人家,都平实而深刻。

大概是花蕊形状的缘故,栀子花在古代被当作同心的象徵。李商隐在《效徐陵体赠更衣》里说“结带悬栀子,绣领刺鸳鸯”,将栀子与鸳鸯相对。

读宋朝赵彦端《清平乐》更易懂些:

桃根桃叶。一树芳相接。春到江南三二月。迷损东家蝴蝶。殷勤踏取青阳。风前花正低昂。与我同心栀子,报君百结丁香。

比起如今种种直白的花语,古代人似乎来得有意境的多。

---

《咏栀子花》萧纲:素华偏可喜,的的半临池。疑为霜裹叶,复类雪封枝。日斜光隐见,风还影合离。